1914年8月1日,德國的分遣部隊強占了圖比潔(Troisvierges)火車站,緊接著在短短幾天內便占領了全國。
雖然教徒們還是認為,以正當手段得來的財富是理所當然。」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在1632年所畫的名作「杜勒普醫生的解剖課」,畫中的主人翁本名叫做查理・比德茲(C. Pietersz),這位醫生由於對鬱金香的狂戀,在1621年改名換姓為尼可拉・杜勒普(N. Tulp)。
但另一方面,也因為如此,不僅歐洲地區受到宗教迫害的人民大量移入荷蘭,更有很多希望得到慈善機構幫忙的流民聚集於此。在戴許(M. Dash)所著的《鬱金香熱》一書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1636年,一朵價值三千荷盾的鬱金香,可以交換到八隻肥豬、四隻肥公牛、十二隻肥羊、二十四噸小麥、四十八噸裸麥、兩大桶葡萄酒、四桶啤酒、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製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艘船。新教又將《聖經》中的「召喚」(calling)解釋為「在塵世之工作」,因此,教徒重視工作。連在主日都寧願思考自己的錢財,而不是反省自己的罪惡。喀爾文教徒的儲蓄投資美德,加上賭博般的投機慾望,兩種力量相互交錯,在花香與銅臭之間你來我往。
換言之,富裕的物質生活帶給這些喀爾文教徒的是一種面對精神和物質文明時的「尷尬」。與歐洲其他地區相較,荷蘭共和國的慈善事業確實更為彰顯。在1989年發生「波羅的海之路」之後,波羅的海三國的民主之路未見平坦。
自此,三國於1940年再被蘇聯佔領,納入為加盟共和國。基於國際輿論和國內反對派的壓力,蘇聯未有進一步武力鎮壓,波羅的海的局勢稍為緩和。相對而言,北約派遣1萬3千名「矛頭部隊」(Spearhead Force)到波羅的海需時7天,調配2萬7千名北約反應部隊(NATO Response Force)需要大約30天。立陶宛將公民權自動授予所有居民,但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公民身份則需要通過多重關卡認證,人口政策列明只有在1940年前在當地出生的人及其後裔才可以自動獲得公民權,否則需要申請歸化,或成為非公民。
另一方面,拉脫維亞民眾在首都里加設置路障,保護重要建築物和主要幹道,阻止蘇軍推進。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研究,俄軍預計只需要36至60小時就能長驅直進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和拉脫維亞的里加。
1991年1月蘇軍進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攻佔電視塔、國會大樓等地標,造成14人死和702人傷。在史太林的人口轉移政策下,波羅的海人民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同時將俄國人移居三國。自2014年波羅的海三國的國防預算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 防微杜漸:人口與語言 相對於全面軍事入侵,俄國較可能以「混合戰」(hybrid war)方式侵佔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危機之後,三國的國防開支持續急升(見圖表),成為少數國防預算佔本地生產總值高達2%的北約成員國。
《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是集體防禦條款,承諾當任何成員國受到攻擊,其他成員國必須作出回應。隨着帝俄於一戰大戰之後瓦解,波羅的海三國於1918年趁機獨立,享受過短暫的自主。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失而復得的國家 俄羅斯帝國自18世紀初起長年統治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的東維魯縣(Ida–Viru)與俄國接壤,俄裔人口佔73%,隨時變成烏克蘭的頓巴斯和克里米亞。
30年前適逢《蘇德互不侵犯條約》(Molotov-Ribbentrop Pact)簽署50周年,200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人組成逾600公里人鏈,爭取三國脫離蘇聯獨立,名留青史。基於歷史因素,目前三國就住有不少俄裔人口,佔拉脫維亞總人口的25.6%、愛沙尼亞的24.8%和立陶宛的5.8%。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北約是守護波羅的海三國的重要力量。為了成為北約成員國,三國積極推動民主發展、市場經濟、文人統治、與鄰國保持良好關係等加盟條件。
作為小國,三國只能借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安全保障,以抗衡俄國的軍事威脅。文︰王家豪(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助理)、羅金義(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8月23日香港超過21萬民眾手牽手組成60公里人鏈,既向「波羅的海之路」行動30週年致敬,也呼籲全球關注和聲援香港的「反修例運動」。同時,立陶宛恢復徵兵制,強制全國國民報服兵役。早於1990年代中期三國已制定加入北約的目標,但西方國家對此抱有懷疑態度。礙於北約的軍事運輸和物流體系,若然戰爭在波羅的海爆發,俄國勢將享有短暫的軍事優勢。為了扭轉形勢,蘇聯實施經濟封鎖、能源禁運和軍事介入。
一直到這星期的罷課、罷工活動,不少示威者繼續沿用手牽手人鏈的「和理非」方式去表達抗議,感人肺腑。目前,英國派遣1,000名士兵駐守愛沙尼亞,而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也有相同數量的加拿大和德國軍隊進駐。
三國緊鄰波羅的海,具備重要戰略價值,使俄國一直虎視眈眈。隨着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失勢和蘇聯崩解在即,三國於1991年重新恢復主權地位。
除此之外,三國對美國的反恐活動不遺餘力,派兵協助北約部隊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剿滅塔利班和阿爾蓋達。由此,俄國入侵波羅的海三國的風險減輕。
成功歸化的申請人除了要居住一段規定的時間之外,還要通過當地的語言和歷史考試等。1939年斯大林與希特拉秘密達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重新劃定東歐的政治版圖,讓納粹德國入侵波蘭,而蘇聯則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1991年,立陶宛民眾阻止蘇軍進襲。在1990年代初期,為確保憲法和重要政策制定不受俄國干預,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人口政策充滿民族主義色彩
契馬赫被視為馬來西亞航空MH17航班遭擊落案的關鍵證人。絕食144天,珊索夫不願被強迫灌食,在該年10月初停止絕食行動。
」時任歐洲議會議長的賈塔尼(Antonio Tajani)表示:「藉由沙卡洛夫獎,歐洲議會表達了對珊索夫及其行動的支持,並呼籲即刻釋放他。他的抗爭提醒我們,有責任在世界各地捍衛人權。
烏克蘭國家安全局(SBU)證實,俄羅斯支持下的東烏克蘭分離勢力成員契馬赫(Vladimir Tsemakh)也是用來與俄方換囚的人犯之一。俄國人權事務專員莫斯卡爾科娃接受俄國衛星通訊社稱,俄國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與澤連斯基今(2019)年7月進行電話會談,促成換囚。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他的釋放被視為「重大勝利」,導演珊索夫是誰?《中央社》報導,珊索夫出生於克里米亞,在俄羅斯於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後,珊索夫被控在克里米亞策劃對支持俄羅斯陣營的辦公室發動縱火攻擊遭定罪。身高190公分的珊索夫,體重暴瘦30公斤,健康急速惡化,外界認為普亭就是把要珊索夫關到死,殺雞儆猴,珊索夫的絕食抗爭也引發國際關注與聲援。根據歐洲議會的新聞稿,2018年的「沙卡洛夫思想自由獎」(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歐洲議會決定頒給人在俄國監獄的珊索夫,獲獎理由是「憑著勇氣與決心、冒著生命危險,電影導演珊索夫已經成為俄羅斯和世界各地呼籲釋放政治犯奮鬥的象徵。交換俘虜的協議達成後,現在的焦點則轉向雙方能否再次努力,就一項永久和平協議進行談判。
有關衝突至今已造成1.3萬人死亡。《美國之音》報導,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之前承諾,會與俄羅斯總統普亭就交換俘虜,以及最終終結烏克蘭東部地區衝突的問題進行談判。
(中央社)俄羅斯和烏克蘭9月7日針對70名囚犯進行期待已久的換囚作業,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將換囚協議譽為雙方化解衝突的「第一步」。《公視》報導,2018年俄國斯舉辦世界盃前夕,珊索夫在獄中呼籲俄國釋放70名烏克蘭政治犯,並從2018年5月14號開始絕食。
」返回烏克蘭的35人中,包括俄羅斯去(2018)年逮捕的24名烏克蘭船員,烏克蘭電影導演珊索夫(Oleg Sentsov)以及俄羅斯記者維辛斯基(Kyrylo Vyshynsky)。《明報》報導,自俄國2014年吞併烏國南部的克里米亞,並支持烏國東部頓涅茨克(Donetsk)等地發動獨立戰爭後,兩國關係降至冰點。